通篇阅读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阅读 >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> 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权力

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权力

  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权力 (第1/2页)
  
  关羽听了袁熙的话,沉默良久,最后才出声道:“羽可以相信晋王吗?”
  
  袁熙直视关羽,“将军应该知道,我若是只为做一个皇帝,本不必亲自来的。”
  
  “我相信将军有自己的判断。”
  
  关羽起身道:“好,我便信晋王这一次。”
  
  “羽这便回长沙,告辞了。”
  
  见关羽就这么干脆利落离去,张紘等随行官员也有些傻眼,关羽等了袁熙好几天,结果见了袁熙,说了不到半个时辰,就这么回去了?
  
  张紘不由叹道:“陛下几句话,就能说动最难对付的关羽,相比之下,我等却是束手无策,实在是惭愧啊。”
  
  袁熙摇头道:“不,你们也做了很多铺垫,我这边唯一凭恃的,唯有真话而已。”
  
  “不过也是这么多年,我在他面前多少积累了些信誉,不然断不可能如此轻易说服他。”
  
  顾雍出声道:“既然关羽都站到了陛下一边,这样一来,汉南便不会出问题了?”
  
  袁熙沉思片刻,出声道:“难说。”
  
  “汉南归根结底,还是有着自己坚持的。”
  
  “若他们完全放弃这个理想,等于是背弃了刘玄德,背弃了他们立国的初衷。”
  
  “所以关羽回去后,也只能做些调解,若晋国逼得太紧,汉南也会有自己的求存之道。”
  
  张紘郁闷道:“我等失职了,当初防备的是关羽张飞,没有想到关羽态度不那么抵触,当初被我等忽略的徐庶,反而是最为麻烦强硬的激进派。”
  
  袁熙叹道:“当初丞相就和我说过,他们四友之中,徐庶是最有主意,也是最为冲动的,其年轻时候给别人报仇,差点身死,是典型的游侠。”
  
  “他这样随时都能赴死的人,自然是没有什么顾虑,所以汉南之后的走向,很大一部分要看他的反应。”
  
  “所以我们也不能太过指望关羽,要在南昌布置好足以应对的兵力。”
  
  “兴霸,这一切就交给你了,江东三郡将领,皆由你调度。”
  
  甘宁连忙上来领命,鲁肃走后,他就接任了都督的职务,其属于文武双全之人,也是最适合在南昌坐镇的。
  
  现在晋国的军中将领,和其他势力不同的是,因为打击蓄奴,所以严格限制了私兵数目,即使甘宁这样地位的,私兵也不过数十,其他皆是需要从军中调取。
  
  这样的举措虽然有些麻烦,但却是最大限度防止了地方势力坐大,后世吴国都督动辄数千上万的私兵,陆逊甚至最多的时候拥有三万以上的私兵,也难怪孙权会心生猜忌。
  
  如今晋国的举措,就是官爵管够,俸禄充足,但对于封地和封户,却是严格限制,这和后世的魏吴是完全反过来的。
  
  魏吴的封的千户万户,平均一户十人,万户的十万人,就是独属于领主的私人财产,其世代为奴,可随意买卖处置,和货物无异,即使如此,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鹜,甚至还有很多流民投奔成为黑户的。
  
  之所以如此,便是这些人的徭役劳役,只需要向领主负责,相比某些王朝末期的苛捐杂税,反而压力会小一点,这属于是典型的封建分封制,也是战乱时代各个诸侯拉拢地方豪族和手下武勋势力的手段。
  
  虽然这种做法在争夺天下时候颇为有效,连蜀国都不能完全避免,但长远来看,对于统治还是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的。
  
  袁熙最初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,也曾相当困扰,财帛动人心,文官武将也不是圣人,他们一方面有理想,一方面也不会为了理想而死,自己光和他们谈理想是没用的,那必然就需要采取举措去拉拢他们。
  
  经过多年的探索,结合后世的经验,袁熙终于是渐渐摸到了一点门道,并将其付诸实践,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实践。
  
  让他得到灵感的,是后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。
  
  彼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衷,是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,在这个过程之中,面对的本土顽固势力,便是封建地主和洋人培植的反动买办势力。
  
  为此革命者们尝试发动起义,起先在相对开化先进的城市发动起义,结果遭遇了失败,在反动势力的围剿下,革命者们一度风雨飘摇,被迫北上创立根据地,最终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,终于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。
  
  而这段经历,也仿佛延续了那个传说中北方统一南方的魔咒,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,为什么最初革命者都是南方为主体,而最初发动革命的地方,也是南方百姓更早觉醒,为什么最后就失败了呢?
  
  虽然说公认的说法,是农村包围城市,但这不能解释,为什么同一时期的南方农村之中,建立根据地的尝试都失败了。
  
  袁熙思考过后,得出了一个结论,便是对于村镇控制的严密程度,是决定能否在其中挖开缺口的关键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