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(第2/2页)
宣纸、徽墨、歙砚给我留下的印象也不是那么大,或许是因为家人有画国画,见得太多,也就不那么震撼,或许因为游学只带着体验了给墨块点金,以至于让我对徽墨的情绪直到后来写一个剧本时才真正被点燃。
一个和男主程衡遭遇异曲同工的开始,于是造就了我对安徽文化、徽商故事更深刻的理解,也造就了我对于“大黄山”、“古徽州”的记忆重新被唤醒。
当然,初三时候写的那个比屯溪区官方的“整改”发出来早了半年的小论文(如今看看,格式也不是那么恰当)也是我对徽州抹不去的一份身不在,心却在。
那些对外出经商的家人、子孙后代进学的期许,那些对待外乡人的善意,那些被黄梅戏一次次书写,却再次展现了舞台的局限性,与现实的传奇性的故事与情感……徽班进京、白纸黑字、无商不尖,终于又一次汇成了我笔下的文字。
所以,当一个历史老师和一个戏曲编导互换身份,从“不能改变历史进程”到“历史是每一个细小的人和事推进的”,从“文艺是改变什么”到“文艺是书写什么”,我也终将把这份传承千百年的文脉,以一群小人物为切入口,尽我所能的带给诸位读者大大。
但愿我的文字,能重新掀起“古徽州”、“大黄山”映在马头墙上的一角,让“现在的人在做什么”,代替“过去的人在讲什么”。
山巍知仰望,笔落自墨香。不教后人忘,但使文脉长。
慈莲笙
2024年12月30日
于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