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章 走我的路 (第2/2页)
没有很大的魄力,就很难去扭转近百年的一些风气。
马秀英忍不住说道,“既然你看的清楚局势,怎么就不愿帮你姐夫分忧呢?”
“姐,我做的事情也是正经事啊。”马寻就连忙为自己解释说道,“教书育人多好,天下大治肯定需要贤才。我教出来一些读书人,怎么就不是帮着姐夫?”
马秀英一时间也不好反驳,可是觉得不对劲,“你不去国子学,怎么就是在教书育人了?你真要是有那个志向,就不是现在这样子。”
“教的路不一样,教的书也不一样。”马寻就笑着说道,“姐,肯定是能帮着姐夫。再说了,我这不也是帮姐夫分忧了吗?”
马秀英头疼起来了,就这么个弟弟、马家就这么个指望,她要是不宠着,也没人宠了。
另一方面就是岁数,马寻到底才二十一,相差超过十五岁呢。
马秀英仔细想了想,随即问道,“你姐夫去北平是有正事,你不管是留在京城还是跟着回老家,也没人能找你麻烦。”
“我想去北边看看,有些事情还是搞不明白。”马寻就说道,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各处走走看看,总好过一直在京城。”
马秀英继续劝道,“那标儿呢?你留在京里,还能给标儿帮帮忙。”
“我不给他添乱就好,朝堂上的争斗我可不如标儿。”马寻就笑着说道,“姐,我想要去看看黄河故道、看看北平的情形,以后说不定能帮忙。”
马秀英问道,“帮忙,你能帮什么忙?”
马寻直接说道,“北方人心啊,总不能一直都是南人、北人吧。这都是汉人,可惜北边好多人不认。姐夫要弥合南北,我也想出把力。”
这一下马秀英也不说什么了,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,不只是她和朱元璋明白,满朝文武也都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。
可是明白归明白,怎么样让北方的百姓认可自己的身份,这可就是有难度了。
燕云十六州已经有四百年不在汉人政权下了,南宋以后淮河以北可就丢了,元朝时期是整个神州皆沉。
往远了说,唐末就是各处割裂,上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就是唐朝。
沉默许久的马秀英才说道,“那我去和你姐夫说说,准不准你同行还要看他的意思。”
有马秀英这话,马寻就放心了。如果是一些军国大事可能还难说,但是在准不准许跟着北上这件事情上,没什么难度了。
看到马寻喜笑颜开的样子,马秀英催促说道,“你和姝宁还是得抓紧才好,标儿明年就要成亲了。”
马寻用力点头,大明在快速的走上正轨,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,很多的规矩、仪式也都在完善。
太子朱标的大婚,那也会是无比重要的大事,这不只是单纯的国本等,这也是对功勋利益集团的一个笼络。
大封功臣是一回事,开始联姻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开国将帅的子女大多数也要到婚嫁的年龄了,皇子和公主们也陆续到了成亲的年龄,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学问了。
马寻都逃不开一些政治联姻的属性呢,更何况这些皇子皇女呢。对此大家也都心知肚明,要有一些‘门当户对’、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’。
看着马寻欢天喜地的离开,马秀英笑着开口,“聪明倒是聪明,就是太没志气了。”
拿着本书的朱元璋从里屋走出来,“本想躲个清闲,哪知道还有个比俺还能躲清闲的。”
“还不是怪你,这一趟中书省斗的厉害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。”马秀英就叹气说道,“要我说淮西的这帮老弟兄靠不住,杨宪和浙东人更靠不住。”
朱元璋就郁闷的说道,“这个杨宪太让人失望了,太过得意忘形、嚣张跋扈,他是想要当下一个李善长呢!”
“浙东的那些人不是想着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就是想着延续元廷对他们的招揽优待。”马秀英也没好气说道,“他们要是主持中书省,朝上全是南方人。”
虽然淮西的那些人也未必就是多好,可是现阶段来看,也很难有什么群体能够比他们更适合让朱元璋稳住朝堂了。
马秀英随即说道,“这一次你带着小弟北上,路上记得敲打一下他。有那个聪明劲只想教书、当工匠,也不多学点正事。”
朱元璋也跟着急,“他看局势倒是看的明白,就是没上进心,本还想着给标儿留个亲舅舅,小弟这样哪能帮忙辅佐朝政!是得敲打,要不然真不上进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