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章 我说你病了 (第1/2页)
外部的敌人几乎被消灭,军事上的威胁不大了,明朝自然可以安心发展。
对于朱元璋来说,这时候就适合大力的整顿吏治、收拢权力,快速的进行他的施政方式。
明面上的敌人现在消灭了不少,可是一些藏起来的敌人也要揪出来,哪怕有些人和他一起打天下,但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,那些人就是敌人。
政见不同、对皇权有威胁等,都是朱元璋可以视作敌人的理由。
刘姝宁回到了院中,对马寻说道,“夫君,过些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乡一趟?”
马寻说道,“也到了爹的忌日,到时候你跟着姐回去,你到底是新妇,你跟着回去祭拜。我就不回去了,我去北平。”
刘姝宁很是意外,“北平?不是说战事已经结束了,为何要去北平?”
肯定不是去欣赏元朝的昔日都城,也不是去参观未来的首都,现在的北平是军事要冲。
马寻解释说道,“北伐结束,在北平建的功臣庙建成了,我跟着姐夫过去。”
刘姝宁一时间觉得有些不对劲,皇帝去北平、皇后回老家,将太子留在京城监国。
而且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了,这个时候让太子监国的话,说不定会出现一些混乱。
至于马寻为什么要跟着一起去北平,这也有些古怪。
因为正常的情况要么是他代表皇帝去北平,要么就是皇帝亲自过去,马寻这个国舅该留在京城。
虽然对于这样的安排很不理解,不过刘姝宁也没有多说什么。这样的朝堂大事她不是很懂,那就不要瞎说什么。
皇帝的一些用意,估计不少人都能够看出来。
只是斗红了眼的杨宪、胡惟庸等人未必就能够及时醒悟了,现在的他们就属于上头了。
再次上朝的马寻及时出班奏告,“启奏陛下,大军北伐建功,死难将士抚恤等当及时发放。”
朱元璋立刻回答说道,“大都督府务必及时核定军功、赏赐、抚恤,各衙门也不得延误此事。若是有人不用心,决不轻饶!”
马寻就再次说道,“陛下,臣以为将士没于王事,当享社稷香火。北伐艰难,陛下当亲赴北平、祭奠死难将士。”
马寻的话音刚落,不少文武官员都错愕起来,随即就开始了争论。
有人自然支持,也会有人反对,这可是让陛下从京城远赴数千里外的北平,这太远了!
马寻可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,他负责将事情给挑起来就行,然后就可以静待结果出现。
下朝后的刘伯温忧心忡忡的找到马寻,“你为何要建言陛下去北平?这是陛下的意思?”
“丈人,我这么稳重的性格,肯定不会轻易开口。”马寻也不隐瞒,因为隐瞒也没用,“这就是陛下的意思,他想要去北平祭奠死难将士。”
刘伯温更着急了,“现在中书省斗的这么厉害,陛下哪能离开朝堂?”
“现在没了外敌,陛下可以安心内政。”马寻看着刘伯温,说道,“丈人,我看你气色也不太好,要不要我给你把把脉?”
刘伯温愣了一下,很快明白马寻的意思,“这个时候就走?”
马寻一脸平和的笑容说道,“赋闲也好,安心休养几年,说不定什么时候陛下就让你起复了。要是丈人担心酬功,我觉得不用担心,年底就大封功臣。”
提起这事刘伯温也认真了,“大封功臣这事太大,上上下下都盯着这事。很多人都有功劳,也都想要爵位。要是有人请托,你不能帮着说话。”
刘伯温自然也不能免俗,爵位和官职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。
马寻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爵位这么大的事情,确实很多人都盯着。
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是未到授衔时,这道理放在什么时候都有用。
有人觉得自己的位置高了,有人觉得凭自己的功劳怎么也值得更高的位置,这里头的争论就多了去。
马寻知道自己的国公之位是稳的不用着急,而刘伯温觉得自己有机会朝着侯爵的位置冲一冲。要是伯爵也能接受,子爵就有些不平衡了。
这两年不少人都在盼着大封功臣,而有些消息也基本确定。
大明的爵位准备恢复古制,列爵五等,也就是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
也定下非社稷军功不得封,封号非特旨不得予。
爵位分为有世袭的,一种是没世袭的。
比如说李贞现在身上的恩亲侯,这就是没世袭的爵位,这就是给诰而不给世券。
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大封功臣的事情,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其他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